這篇文章的預設讀者為我部落格的讀者、本校的老師及學生,是為了今日(110/6/5)未能參與研習的讀者而寫,或是作為講座的補充。需要注意的是,文章內容是個人的筆記。筆記內容經個人理解與整理後,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失真。若要完整了解顏老師的所提及的完整論述,建議閱讀顏聖紘老師的臉書文章。
圖片來源:教育部
上圖呈現了學習歷程檔案應該包含的六項內容:基本資料、修課紀錄、自傳與學習規畫、多元表現、課程學習成果、其他資料。
顏聖紘老師的演講是按照上圖的架構來進行介紹的,主要談及學習歷程檔案在各項目製作、呈現時的重點與常見錯誤。茲摘錄演講重點如下,紅字部分為個人的想法補充:
1. 關於「基本資料」:
◆大學教授不會看到名字(為了防弊),通常以編號標示每份檔案。
◆大學教授審查時是獨立作業的,最後大學行政人員彙整各學生的評分。
◆高中端可以放心大學審查的公平性。
個人感想:就我所知,評分機制還有差分檢核機制,若不同教授的評分差異過大還需要特別討論,可以確保評分的公平性。對審查有疑慮的同學們應該可以放心。
2. 關於「修課紀錄」:
◆最好不要用「功利主義」去選課,區分所謂的「考科」「非考科」,高中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。
◆大學教授在意的事情是:如果你宣稱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有興趣,那麼你的修課紀錄可以支持這個說法嗎?
◆學業成績的部分,如同上一點,如果你宣稱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有興趣,可是該領域的科目成績表現卻很差,就會有點站不住腳。
◆高中學生應該要好好地去看一下大學科系所參採的重要項目,不要自己腦補。
個人感想:功利主義的確是在高中蠻普遍的現象,有些學生區分科目的重要性是用「考不考」當作標準。不考試的科目(如探究實作)就睡覺、打混,顏老師的話的確一語中的。從自我探索的角度來看,「自主選課」這件事,本校學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有些學生選課的標準是用「輕不輕鬆」來選擇或者盲選。另外,本校多元選修所開設的科目也不夠多元,這或許是行政端、教學端可以調整檢討的。
3. 關於「自傳與學習規劃」:
◆自傳要聚焦於生涯發展、自我探索的歷程,不要寫無關的廢話、流水帳(小康家庭、民主教育等)。
◆要寫自傳前,要先明白自己進大學的意義、目標是什麼,不要把「進大學」當作終點,有些學生進大學後沒有目標就整個壞掉了,成天窩在宿舍打電動。
◆高度建議透過Collego系統去探索自己的興趣、知識領域、能力與其對應的相關科系。
◆在自傳中一定要說清楚:為什麼對某個領域會發生興趣?發生什麼經歷引發了好奇心?應該呈現出對這個領域探索的問題、技術層面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。
◆自傳的另一個問題,不要犯「中二病」:自以為是、往自己臉上貼金,用一堆華麗的形容詞來形容自己的特別。要盡可能誠實、中肯地評價自己。
◆學習規劃的寫作經常會有的問題是:草率地劃分「近程、中程、遠程」的架構,有很多人都這樣寫,但經常說不清楚為什麼如此規劃。在這裏要強調,不是這種架構不好,而是學生對於這個領域了解得太淺薄,導致寫出來的內容過於天馬行空、不切實際。
◆學習規劃中常見的另一個問題:學生經常會提到希望能加強外語能力,可是外語能力不等於英語。政府的新南向政策、與台灣交流密切的東南亞國家,將使得東南亞相關國家的語言顯得更為重要。
◆大學教授想要看到的學習規劃是:學生對於世界的變化有沒有興趣?有沒有關注?對於自身的規劃有沒有符合專家們對未來的預測。譬如全球暖化對於全世界的衝擊,造成產業的重點轉移、城市的興衰,這一點將是在不遠的未來就會發生的事情。學生們有對這樣的未來進行思考嗎?
個人感想:自傳的兩大問題「流水帳」「中二病」確實是常見的書寫模式,在108課綱前,備審資料大量複製這個書寫方式,也是造成大學端審查疲勞的原因之一。就我的觀察,以一般程度的學生而言,要能將自傳「ㄍㄧㄥ」到這樣,已經是下過一番功夫去修改了,而且學校老師也幫了不少的忙。可是,如果要再往更高的層次前進(達到顏老師所提的標準),學生經常是無以為繼。尤其是自我的探索、生涯規劃這一部分,大部分學生通常到了高三還是十分困惑、加以原生家庭的期望等因素介入,使整個問題變得相當複雜。對於少量學生的重點輔導、重複批改,是可能改善以上所提到的問題,不過,對於大量學生的整體改進,除非高中學生自身動機的提升,個人認為很難有效的解決。
4. 關於「多元表現」:
◆多元表現的真正意義,是用來呈現「非校內指定」的活動,純粹是學生個人想做的事情。
◆如果不是學生真的想要做的,不應要求學生浪費時間去做一些志工,去醫院、安養院騷擾老人。
◆不應沒事去「淨灘」,蒐集大量的塑膠廢棄物,然後拍攝照片,搞得很像是警方陳列贓物的現場。
◆高中生經常搞錯的重點的地方是:不需要呈現一大堆的「自拍」,重點應該是參與這些多元活動後的知識、經驗。
◆另一個常見的迷思:如果只有單單呈現一大堆參與營隊的證明、比賽的獎狀,這樣是不行的。應該要附加文字去說明、闡述:你為什麼要參加這個活動?你獲得什麼能力?
◆寫作能力相當重要,過去的教學內容通常著重於抒情文的撰寫,疏於論說文的訓練。但是不要認為「寫作這件事是國文老師的事」,各科目的老師應該要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寫作論說的訓練,而學生應該也要練習「如何好好地把一件事情說清楚」。
個人感想:不管是學校、學生,經常是使用「文憑主義」的思考方式去看待多元表現,流於拍照打卡式的紀錄。在升學競爭激烈的現在,多元表現的內容已經淪為軍備競賽(例如:因為別的學校、別的同學有,所以我也要有....)。我同意顏老師所提出來的論點:應該回歸個人的興趣和初心,不要為了呈現而呈現。然而,絕大部份大學審查都有訂立一套「多元表現」的審查規準,有些大學會用「國際賽事」、「區域賽事」、「地方賽事」這樣的等級分法去給多元表現資料進行評級給分。這樣一來,不免會讓高中學生萌生「我只要參加某個很厲害的比賽就好了」這樣的想法。對於某些熱門科系而言,為了過濾大量的申請者,是不是也可能以「多元表現的評級」來作為初步的篩選呢?
至於寫作能力的訓練,我相當贊成顏老師的說法,以本校「自然探究與實作」「科學思辨力」兩門課程設計而言,都已經相當程度融入了閱讀及寫作的訓練。
5. 關於「課程學習成果」:
◆學生實作作品常見的問題是「只有附上一張照片」,缺乏文字的說明。
◆實作作品應該要能好好的說明:創意發想、文獻回顧、前人作品的比較歸納、創作理念、創作重點等。應該要參考專業領域的作品說明書,以專業的方式呈現之。
◆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建議「不要使用簡報檔案」呈現,簡報是去脈絡化的,沒有交代前因後果,閱讀者經常會一頭霧水,不知道學生想要表達的重點為何。
◆紙本的學習單、報告轉換為數位檔案時,要注意掃描檔案的白平衡、對比等影像處理細節,避免影響閱讀體驗。
◆呈現單一份書面報告時,第一頁應標明:課程名稱、課程單元、課程實施時間、報告的主題。報告主題應避免使用奇怪的諧音(譬如「蕨」子「蕨」孫這一類的名字)。第二頁應標明:老師的課程設計、課程目標、老師的評量方式。
◆多份報告整合時,要注意要有:封面和目錄。尤其是目錄,可以減輕閱讀者來回查找的負擔。
個人感想:關於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上,本校部分課程已經逐漸落實,也有既定的架構,大致符合顏老師提示的重點。然而實體書面報告的掃描,牽涉到影像處理的能力(學生應該也不是學不會,只是要花時間、花力氣把一件事情做好,本身就是一個高標準的門檻),若要在教學現場統一解決這個問題,也需要提升老師的能力、相關設備必須到位。
6. 關於「其他資料」:
這個部分,顏老師沒有多談,各校系要求不同,也很難一概而論。但顏老師於演講最後補充了高中也十分關注的議題「自主學習計畫」(自主學習計畫是放在「多元表現」項目)。
7. 關於「自主學習計畫」的特別補充:
◆自主學習計畫應該要呈現幾個重點:你為什麼喜歡某個主題/議題?這個主題/議題的重要性為何?如果要研究或學習這個主題/議題,它的專業性及門檻為何?你預計為這個主題/議題付出什麼樣的努力?關於這個主題/議題,專業人士的看法和研究為何?
◆自主學習計畫的格式普遍是錯的,應該使用甘特圖呈現較佳。此外甘特圖上不能只有時間線段而已,還必須要標明如何檢核小目標達成的標準。
個人感想:以目前各校流傳的「自主學習計畫格式」來看,幾乎都不符合顏老師的標準。甘特圖上小目標檢核標準,即所謂「milestone」的概念,這種圖形廣泛見諸於專案管理上。其實自主學習計畫本來就是專案管理,只是關於甘特圖的導入、專案管理的核心概念,如何教導給學生,如何落實而非徒具形式,在教學實務上可能也是個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