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怎麼寫?
上面的題目出自本次大考的知性寫作,這樣的題型通常是:給受試者一篇短文,內容包含一些研究資訊或數據。然後希望受試者依據這些資訊來回答問題及發表個人的看法。比起傳統國文課中作文的寫作方式,這種題型需要的能力更趨近於論文寫作。相信這是符合未來課綱精神的命題:更生活化,更需要跨領域能力。
關於問題(一)寫作方式的想法
問題一是希望受試者能針對假設「人們會記得資訊的儲存位置,比較不會記得資訊的內容」進行檢驗,檢驗的資料來自於題目提供的圖表。根據圖表給的資料:記得內容也記得位置的人大約佔了17%、記得內容但不記得位置的人大約佔了12%、不記得內容但記得位置的人佔了約32%、不記得內容也不記得位置的人大約佔了39%。我們可以將資料重新合併整理如下:記得與不記得內容的人,其比例約為29%:71%,然而記得與不記得位置的人,其比例約為49%:51%。從比例上來看,的確記得位置的人比例要高得多。由此可判斷,問題一主要是希望受試者能看懂資料,並且主動對於資訊進行再整理。
關於問題(二)寫作方式的想法
問題二是希望受試者在相反的兩個立場中擇一,並進行討論。此題考驗受試者外延演繹的能力,必須要能類比「網際網路的連結」與「資料夾」、「知識內容」與「陳述內容」。此外也考驗受試者解讀資料的能力:在問題一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資料的解讀方式:「記得位置的人比例高於記得內容的人」。乍看之下,我們會覺得這一點似乎支持「網際網路資訊容易取得,造成使用者記憶力和思考力的衰退」。然而資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:「記得位置的人裡面也有較高比例的人同時也記得內容」(記得位置的人約29%,裡面有17%的人同時也記得內容,12%的人不記得內容),也許可以合理猜測記得位置的人比較能夠有系統地組織陳述內容,更好更有效率地進行回想。當然,如果僅憑借題目提供的資料來進行論述,不太容易深入討論。如果受試者具備一些認知心理學及認知神經科學的知識,對提升討論的層次和可靠性有極大的幫助。譬如類似這樣的例子:西洋棋大師能快速地記憶棋盤上棋子擺放的位置,是因為西洋棋大師能夠將棋局以有意義的形式編碼成一個個的組塊(Chunk),如果將棋子隨意擺放,西洋棋大師和一般人能夠記住的棋子數量就沒有什麼差別了。由此我們可以推論,題目二主要是考驗受試者進行類比、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、分析資料的能力及涉獵知識的廣度。
小結題目設計的思維
知性寫作的重點是在思考和推理,文字的運用反而在其次。越是深入的思考,需要從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,也需要更廣泛的閱讀,才能提升討論的層次及深入問題的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