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下學期預備開設「科學思辨力」課程,這個假期也花了不少時間在進行備課。特別是其中一個單元,我想花一點時間去跟學生們談一談在這個資訊超載時代,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搜集資訊。雖然網路降低了任何人取得資訊的難度,但卻大幅增加了我們接收雜訊的機會。
有一種偏見是:以為學校裡的讀書方式可以適用於各種人生階段,也有一種偏見是:把學校場域當作是唯一的知識獲取來源。然而更普遍的偏見是:網路什麼資訊都能隨手獲得,因此學習不再重要。而事實是,縱使網路真的如一條大河,裏頭埋藏著大量的砂金,我們也不見得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淘金客。原因可能是因為:我們不懂得心法,也不懂得技巧。特別是部分在學校場域成長的年輕人,因為習慣於學校老師給予梳理好的知識,對於提煉有價值資訊的技能、辨別知識良窳的品味,實為缺乏。
我今天在閱讀李洛克的書「寫作革命」的時候,裡面提到一個故事,剛好與我想講的事情互相印證。那便是蘇東坡的讀書法。蘇東坡曾經寫信給他的侄女婿王庠(音翔,學校之意,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),提點他讀書方法,原文是這麼說:「卑意欲少年為學者,每一書皆作數過讀之。書之富如入海,百貨皆有,人之精力不能盡讀,但得其所求者耳。故願學者,每次做一意求之。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,聖賢作用,且只以此意求之,勿生余念。又別作一次,求事跡故實,典章文物之類,亦如之。他皆仿此。此雖愚鈍,而他日學成,八面受敵,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。」
翻譯成白話就是蘇東坡少年讀書時,每一本書都讀好幾遍,因為書海浩瀚,人的一生不可能盡讀。所以真想做學問,應該「一意求之,勿生余念」,每次都從一個脈絡去讀。譬如說這次專攻興亡更迭,就以興亡治亂為主題閱讀,下次對事蹟典章有興趣,再以事蹟典章為主題閱讀,一次從一個脈絡去看,不要貪多。
這個其實就是我們學校說的「專題報告」或「小論文」,所謂的主題式的閱讀方法。蘇東坡自己習慣這種方式來閱讀典籍:「吾嘗讀《漢書》矣,蓋數過而始盡之。如治道、人物、地理、官制、兵法、財貨之類,每一過專求一事。不待數過,而事事精竅矣。」通過這種方式,對於知識的累積便不再是浮光掠影,最終的結果是「不待數過,而事事精竅矣」「八面受敵,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」。
主題式的閱讀和一般的閱讀方式有何不同呢?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讀者自己本身的主動性,一般的閱讀是照著作者自身的脈絡來讀完一本書。可是這樣一來,就必須照單全收作者想傳達的內容,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大量的雜訊,久而久之便容易疲乏。但若換成主題式的閱讀法,讀者心中有一個清晰的目的,這個目的就是心靈的過濾網,可以幫助我們篩選掉雜訊,進而提煉出重要的資訊。在資訊超載時代,我們所面臨的資訊爆炸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問題。越是容易獲取資訊,則我們篩選資訊的能力就要越強,閱讀的目的就要更清晰,才能幫助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。